查看原文
其他

比流感还厉害!养蛙热潮是如何袭来的?

2018-01-24 小新 新营销

今天,你的蛙儿子回来了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们见面开始这样打招呼了,起初我以为是我听错了,直到我的朋友圈和微博中铺天盖地出现的全是呼唤儿子的老母亲,我才意识到,这波厉害的流感还没过去,但更厉害的“蛙害”已经袭来了。

 

《旅行青蛙》是一个日本制作公司制作的全日文游戏,国内上线一个月,在Android和iOS两大游戏榜单中都排名第一,这阵势看来是相当厉害啊,而有趣的是,你知道日本游戏app下载排行第一的是什么吗?

 

——荒野行动 



不仅如此,这款游戏火到热点营销大佬杜蕾斯都来凑热闹了



还有有细心的课代表进行了解读:



那这红得发绿的青蛙游戏到底是什么呢?

 

游戏的主角就是一只青蛙,玩家可以给它取名字,通过收集三叶草去商城买东西,有食物、幸运符、道具,简直是手机版拓麻歌子嘛。青蛙带着这些东西就会出门旅行,然后旅行途中会邮寄照片,回来还会带回来当地的土特产。游戏中玩家需要给自己的青蛙准备出门旅行的包裹便当物品,就像小时候妈妈在你上学前给你整理书包一样,还需要给它接收文件,招待它的各种动物朋友。它会随时给你寄来旅行的明信片见闻,但儿大不由娘嘛,它的一切行动不受你的控制,所以养蛙儿子主要还是随缘。



那这看似无趣又操作感不强的游戏凭什么突然爆火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对受众自身特点和需求的洞察。现代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在面对生活中逃不开的一个个重担后,心理上需要自我抚慰,而游戏则是最便利的减压、逃离现实的方式,大多数的竞技类游戏较为激烈且回合时间相对较长,一局王者荣耀需要你预留出15到30分钟,但《旅行青蛙》随手点进去看一眼,用不了几分钟时间,且操作简单、上手容易,击中了受众在繁杂生活中厌倦繁琐的心理。

 

不仅如此这款游戏更提供给了受众一种心理寄托。数据显示,80、90后是当今游戏主力消费群体,而这个年龄段的受众中最早一批已行至中年,大部分即将或是已经到了婚育年龄,不管是出于单身狗内心的寂寞还是对养宝宝由衷的渴望,受众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需要这一点点母爱(父爱)泛滥的牵挂,不止因为游戏带来的“抚养感”和孩子做出回馈的“满足感”,也在于蛙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可控与不可控的复杂性。



同时也正是由于营造的情感氛围,这种牵挂使玩家不断想进入游戏,哪怕只是看一眼,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用户粘度。而情感的投入也直接的引发消费行为,出于对蛙儿子的宠溺,出于对不可控玩法的好奇,玩家会氪金买“货币”,用来给蛙儿子买更多、更好的装备,这是由于把握住玩家情感而使其自发性完成的消费行为,其用户体验更好、更易形成循环效果。当一款游戏使玩家产生情感共鸣时,社交分享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人们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孩子的带回的礼物、对孩子的呼唤、甚至是对孩子的埋怨,这些情感共鸣的信息成为了传播的载体,要知道社交传播是最优质、最高级的传播方式之一,也正是这样,扩大了这波青蛙“流感”的进一步传播。

 

其实不止是这次爆火的《旅行青蛙》,15年底上线的另一款爆火的放置类游戏《猫咪后院》也是同一家公司制作的。它就是—— Hit-Point,这家公司最早是做传统的日式RPG游戏的,但后来就是因为《猫咪后院》成功地火了起来,此后执着于类似的放置类游戏,而且每次的创意也都脑洞大开,玩家也颇为买账。



《猫咪后院》中猫咪就是绝对的主角,而玩家的职责就是照料它们,不过在游戏中就算不用定时的去喂养,也不用担心它们会得各种各样的疾病,你可以用玩具跟它们玩耍,当然也可以去一些玩具之类,吸引更多的猫咪前来猫咪们也会很有礼貌的留下一些小鱼干作为答谢,小鱼干又可以再买玩具来吸引更多的猫咪,就此循环往复



看来也是操作简单,不费心力的游戏,还有脑洞更大的,就比如《なるものか》不让你吃咧)。在游戏中玩家的身份是一位家庭主妇,每天做饭都要磕鸡蛋。点一下屏幕就算磕一下,磕的时候还能看蛋在里面挣扎的状态。而当你死活磕不碎的时候,家庭主妇就会进入愤怒状态,周围散发出一种类似超级赛亚人的光芒,最后磕碎后变成了一道用蛋做成的食物,不断收集蛋食品图鉴就是这款游戏的主要目的。




越来越多的放置类手游爆火,这或许是2018年的新趋势,看到这里,我相信你心里一定有了一个问题——


我的儿子到底回来了没?


-END-


本文系新营销编辑,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回复“转载”了解须知。


有任何交流想法,欢迎到后台留言勾搭~

营销人的首选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